Category Archives: Career

武林秘籍

 

Posted in Career | Leave a comment

搞搞钱学:盖茨巴菲特捐出所有财产与仁慈无关(ZT)

From http://www.aigaogao.com 中国式成见教育总爱把富人捐钱给社会附上仁慈的标签,假如死后把所有钱捐出来却不留给自己的后代,更显得人格高尚。 美国人不是这样看的。 曾经看过一个Oprah主持的电视节目,期间讨论主题就是关于一些首富们不把资产传给后代的问题。 特邀嘉宾里有巴菲特的孙女,她没有得到家族的任何遗产,连信托基金都没有(信托基金就是把一部分钱或房产等资产拨入“基金”,不用打遗产税,定明基金收益用途,例如照顾后代,每人每年得到多少钱等)。 家里只供她读完大学,她喜欢艺术,现在好像是个普通的画家之类,一个人租普通公寓住,和出身平凡的年轻人没有区别。 Oprah问她,“你外公那么富有却不留一分钱给你,你有没有尝试去争取让他给多点钱你呢?” 她回答:“呵呵,我试过了,他不给。小时候学校外出露营,我问他拿点钱出去花,他都不给。” “不过我很幸运了,家里给我最好的教育机会,我接受教育的钱家里都出,随我读多长时间,不用背上学生贷款。” 另一个社会学家嘉宾谈到,社会之所以能稳定,就要为每个人制造公平的环境,每个人都有机会依靠社会资源及自己努力白手起家,然后得到物质财富和其他人的赞赏,这才是美国梦的真谛。 富人死后把财产都留给儿女子孙,他们的后代就拥有比别人优越的竞争起点,尤其是庞大的财产继承会制造特权阶层,别人根本不可能和这个阶层竞争,当弱势阶层越来越庞大时候,他们的人生没有了希望,就只好起来造反了,社会就会陷入动荡。 为社会最底层的人制造出路、提供一朝“跃级”的可能,是维持和谐社会的最主要手段。 所以美国为最没文化、教育程度最低的黑人提供了两个不需要文化知识的机会:成为歌影视或体育明星。 他们的收入比更多接受良好教育的医生、律师、大学教授、甚至大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收入还高。 录制组还去最贫穷的某黑人社区采访街边一个无所事事的黑人,他带着儿子,笑容满面,当被问到相不相信他的儿子以后有光明的前途时候,他信心十足地说:“那当然,我儿子以后一定是个说唱歌星或是体育明星。” 人生就如一场马拉松长跑,你认真练习,不断进步,最后取得好的名次,成了首富、社会精英,就如跑在前面的运动健将,你的成绩被大家承认了,于是得到的奖牌、奖金,但最后都要交回给大会,好让以后的比赛有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所以富人有“义务”把财产回归社会,而不是留给后人。 首富们把财产世世代代流传给子孙,就相当于子孙那一辈的“起跑线”比别人接近终点,其他人根本不可能跑得过这些特殊阶层,那别人干脆就不跑了,把这些家伙拉下来打一顿还过瘾。 富人把财富归还社会,其实也是对自己后代的一种爱护。 因此美国人对捐献所有财产的盖茨巴菲特同学并不特别崇拜,认为这是应该的。社会大众首肯的是他们是最好的长跑健将,而不是大会颁给他们的奖品奖金。 听到这种解释,一开始感到很震惊,不过想想也是,我们中国古老文化总教育大家“钱是臭的”“无欲无求境界高”,某种意义上相当于让大家都别好好跑,对于认认真真比赛的同学我们在一边唧唧歪歪地说三道四,这个姿势不美,那个身材不是运动员的料等等。 我们关注的不是自己好好练习越跑越快,我们最喜欢呆在一边期望看到跑得快的同学摔跤好有个题材供我们这些落后分子嘲笑。 但另一方面,当得到名次的同学领了奖牌、奖金后,俺们这些闲人又哈巴狗地围着他们转,期望他们能提携我们,希望走后门晋级不用跑那么长距离。 于是我们中国人花精力钻研人际关系、讲究根本与感情无关的“人情”,我们痴迷历史书籍,沉迷于过去运动名将的传奇。 唯一忘了自己最应该做的是认真参赛。 可如果大家都明白了这个道理,所有人都努力练习长跑技术的话,社会又如何能够保证每个人都有同等的机会,而不会因为地理区域、家庭背景不同,起跑线不一样呢? 解决这个难题的手段就是现代金融体系,所以我们必须《学好钱学才能做个正直的人》(明天再写,晚上一点了)

Posted in Career | Leave a comment

如何识别真正的程序员(ZT)

http://news.csdn.net/n/20080117/112853.html 如何识别优秀的程序员?并不是像听起来那么容易。在这儿工作经验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因为伟大的程序员不一定要‘正式’的工作经历来证明他们的伟大。 1,激情。我曾经遇到许多“职业程序员”,他们从事IT是因为觉得这是一种职业,他们只在工作时间编程,除非送去培训否则他们不会学习新东西,这不是好的程序员。我认为一个好的程序员总是对编程充满激情,而且好的开发者会做一些编程工作即使这没有报酬。激情是一个优秀程序员的重要指标。 2,自学好学编程领域始终发展变化着,不出一年有些新技术就变成了老技术,这并不是说好的程序员要对所有新技术跟进,但有些却对学习任何新技术都没有兴趣。他们通常在学校学习了编程,然后工作后单位安排学什么就学什么。如果在招聘中你听到“让我培训一个星期我就会胜任这个工作”那不要雇佣他。实际上,真正优秀的程序员始终谈论着你所不知道的新技术,向人们解释为什么你必须用这个技术,哪怕没有听众听得明白,哪怕他自己也不明白。 3,聪明聪明包括很多因素,情绪和社会交际只是其中之一。好的程序员绝不木讷,他们是最聪明的人,他们中的许多善于交际,健谈、兴趣广泛。 4,隐性的经验—好的程序员通。常有自己的私人的一些研究、爱好、项目,而这些是他们不写在简历上 (通常觉得不值得写),但表现出来却可能恰恰是他的潜能、深度和后劲所在。 5,技术多样性由于好的程序员喜欢学习和涉猎新技术,所以一般来说超过22岁的都熟知很多新技术,而且对多种技术的长短有 “强烈”的个人意见/见解,喜好尝试新鲜技术。 6,资格证书资格证书并不是识别真正程序员的方法,MCSE、SCJP、说明不了什么,它们只是让别人认识和获取的,顶多代表这个人在某个技术有一定的知识。原文作者在文末写道:以上所说的标准并不是绝对的,因为有些优秀的程序员确实不符合上述,而有些bad程序员却符合了。但相信这些对大多数真正的程序员都适用。 总结而言,优秀的程序员通常有一下特点:         对技术充满激情;         将编程作为一种爱好          如果你允许会滔滔不绝地跟你谈论技术         有过个人的开发经历(与4意思相同)        坚持认为某种技术最好        如果让他用他认为不好的技术他会非常别扭        聪明、健谈、兴趣广泛        在大学和工作前就开始接触程序 —–按照这个标准,我和真正的程序员基本没有交集。

Posted in Career | Leave a comment

(ZT)Google台湾工程研究所所长:开发人员如何培养自己

From csdn:http://news.csdn.net/n/20080123/113019.html Google台湾工程研究所所长简立峰建议台湾开发人员要培养国际化能力、源源不绝的创造力,以及具备说服优秀人才的领导力。 计算机科学是少数最国际化的科学,不论在台湾或美国,学习的内容都差不多,甚至连教材都可以是相同。但据Google台湾工程研究所所长简立峰的观察,台湾软件开发人员却容易自我设限,反而不易在软件产业中成功。他认为,只要培养出国际化的创意能力,现在比过去更有机会。 为了找人才,简立峰几乎将台湾近十年内优秀的软件开发人力盘点一遍,也因此,他看到台湾软件开发人员当前面对的挑战和困境。他指出:「现在要以网络或软件来创业,因为没有全球化,就没有任何机会。」不论网站是哪一国的开发人员做的,只要适合网友的需求,流量就会上升。简立峰认为台湾的开发人员必须国际化,才能在软件产业成功。 但是国际观不只是想象的,而是需要真正对这个世界的脉动有所了解。简立峰指出,台湾年轻人其实比过去更有知识,也更有创意。台湾硬件产业具有世界规模,因而可以对外传达这些优势,但软件产业因为缺乏对世界的了解,虽有创意,往往只属于自己的世界,不见得能通用全球。 寻求组织培养国际化能力 简立峰认为培养国际化能力最快的方式,是寻求组织的协助。不论是与具备国际观能力的人组成团队,或者是进入国际级企业或环境中历练,都远比自己累积容易。他以Google工程师为例,进入Google不需很久,就能很快拥有超过简立峰30年累积的国际经验。或者像无名小站被Yahoo收购后,无名开发团队很快就能学习到国际市场经验,比起靠自己累积容易很多。开发人员要培养自己的能力,简立峰建议:「要选一个有机会的环境去发展,而不是选一个你已经是第一名的环境。」 如果在台湾无法找到适合的环境,就需要走出台湾去累积对世界的了解。简立峰认为没有人能走遍全世界,也没有人能代表全世界,国际观很显然还是要靠自己的想象力。藉由想象力,不一定要出国念书,也能凭短暂出国旅游、搜集国外信息等方式,从有限的讯息中,想象出某个国家人民的喜好,增加对外国市场的认识。 想象力不同于创造力,某种程度上是能够自己切换不同的角度来得到各种讯息。简立峰说:「有想象力,才能得到比别人更多信息。」而且不是那种偶而灵光乍现的创意,他认为必须是能够源源不绝的想象,然后逐一求证,找出其中其中可行的创意。 简立峰培养想象力的秘诀是每天花一些时间,回顾前一天所发生的事情。过程中,他会去想象前一天生活中的每一个情境,尝试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事情,就像是拍电影时,切换不同角度的摄影机看相同的场景。一方面让自己更周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改正工程师往往只想到自己的缺点。 除了回顾,还可以进一步作预想的练习。例如要进行英文电话会议前,先想象对方的模样,要讨论的的议题等,真正开始开会时,就能很容易的使用英文对话。运用各种方法训练自己,培养不断想象的能力。 开发者培养出想象力之后,简立峰认为才能得到比别人更多信息,也才能用比别人更快的速度,累积出对世界的了解,然后就能创造出国际化的软件需求。 开发团队再次成长的关键是人才 最后一个开发人员需要培养的,是说服别人的能力。简立峰观察台湾网络创业的例子,其实已经出现过二、三十个可以成功的商业模式,但往往都后继无力而失败。原因并非是资金不足,而是人才短缺的问题。台湾的开发团队很容易找到几个人一起合作,但是要进一步发展成30个人的团队却相当困难。 例如台湾的搜寻引擎公司很早就推出可以在国际上竞争的搜寻引擎产品,但是无法吸引更多人才投入,最后就难以进一步发展成像Google般的大型软件公司。 简立峰以前辅导学生创业的经验,更让他深刻体会说服能力的重要性。他曾帮要创业的学生找来几个开发人力,但是最后整个开发团队还是只有当初的那些人,领导者无法说服其它优秀的人才进来。他说:「有好的开始不难,最困难的是第二波的成长曲线。」 什么时候开发团队会面临这样的瓶颈?简立峰认为很快就会遇到,但是多数开发者都不知道。如果自己无法培养出说服人才的能力,他建议开发人员最好去直接加入具有说服力领导者的团队,才能有机会成功。 开发者具备了国际化能力、源源不绝的创造力,以及说服优秀人才的领导力之后,还不一定保证成功。如同所有成功者都会说的话,坚持到底才是最重要。但是简立峰解释能够成功的「坚持」,不是那种固执己见、消耗体力、毅力的坚持方式,也不是一味认定媳妇终会熬成婆的苦苦坚持,而是「期待自己好还要更好,不断突破的坚持态度。」

Posted in Career | Leave a comment